一、西安的高光时刻
老祖宗选首都,头一个看重的就是地理条件。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上,北边有黄河,南边是秦岭,渭河从城边流过,这地形简直完美,既能种地养活人,又容易防守不怕打。
从西周在丰镐建都开始,西安就成了中国的权力中心。秦朝咸阳的霸气、西汉长安的繁华、隋唐大兴城的热闹,一步步把它捧成了千年古都。
《旧唐书》里记载,长安城占地84平方公里,人口过百万,放眼全世界都是最大的城市。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,这儿整天挤满了各国使者和商人。伊斯兰教、佛教、景教在这儿扎堆,音乐、绘画、科技啥都有,妥妥的世界文化中心。
展开剩余77%老话说的好,月满则亏,长安的好日子也没一直持续下去,唐朝后期的动乱成了它走下坡路的开始。
二、衰落的开始
长安的衰败,得从安史之乱说起。公元755年,安禄山带着叛军打进长安,见东西就抢,见房子就烧。《资治通鉴》里说“长安繁华,遂一炬而尽”,宫殿庙宇烧得差不多了,人口也哗哗往下掉。
后来唐军虽然收复了长安,但元气大伤,再也回不到从前了。
安史之乱的影响可不只是一座城,从那以后,唐朝皇帝说话越来越不好使,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,中央控制不住地方。皇帝好几次被迫跑到洛阳待着,最后干脆不回长安了。
除了打仗,气候变了也是西安当不成首都的重要原因。据《中华气候志》研究,唐朝后期气温慢慢降低,下雨也变少了,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生态越来越差。
以前关中平原雨水充足,种粮食没问题。可到了唐朝中后期,雨带往南移了,关中老闹旱灾,地里长不出多少粮食。
黄土高原的树被砍得差不多了,水土流失严重,粮食产量越来越低。有学者算过,这样的变化让关中养活不了大城市的人口了。
还记得那句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吗?唐玄宗让人送荔枝到长安,其实唐初的时候,关中本地就能种荔枝。可安史之乱后,气候变干燥了,关中再也长不出荔枝,得从岭南运过来,这也透露着关中农业衰退、经济地位下降的大变化。
三、战略地位的变化
唐朝末年,西安的地位在一次次决策里慢慢掉了队。最典型的就是明朝初年的迁都,朱元璋一开始想恢复汉唐荣光,打算把首都迁回西安,还派太子朱标去考察。
结果朱标早早就去世了,这事儿就没下文了。后来朱棣当了皇帝,直接把首都定在北京,彻底改变了中原王朝的权力格局。
朱棣为啥选北京?主要是北边的蒙古人老来骚扰,北京离前线近,方便防守。西安虽说易守难攻,但离北方太远,对游牧民族的威慑力不够。朱棣把西安当成后勤基地,可没想让它当核心。
迁都北京不只是军事考虑,也跟经济格局变化有关。那时候南方经济越来越发达,长江流域成了新的粮仓。北京离江南更近,方便运粮食和物资,西安因为离江南水路太远,慢慢就竞争不过了。
现在的西安,虽说不是首都了,但靠着厚重的历史底子,成了中国的文化名片。秦始皇陵兵马俑、唐代大明宫、汉长安城遗址,随便一处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。
而且西安这几年在搞航天、信息技术这些高科技产业,老城市焕发了新活力。也许它不用再当首都,也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,西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虽说不再是首都,但它带着老祖宗的故事,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在现代社会里发光发热。
发布于:广东省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